Invite friends to apply for classes and get a cashback. Come and participate!   Get the invitation code

Back

学习中文,眼光有多远,就能走多远

同乐中文
Jul 11, 2025
同乐语言学习法

        中文学习目标的制定与评估很重要,因为这决定了人们为了实现目标而努力采取的行动。这个跟企业里的目标管理,绩效管理和战略管理是异曲同工的。

        说起目标与评估,对于一棵植物,人们最想看到的是花果;对于孩子的中文学习,家长最看重的是孩子认了多少字,能否自由阅读,能否写文章。这几乎是一般家长问得最多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思考两个方面。

       

一、眼光看多远

        我们让孩子学习中文,着眼点是在一个月呢,一年呢,还是五年、十年?相信很多家长会说是五年或十年后的效果。但现实是,人们更着重看一个月,或一年的。例如我刚开始教课,就有家长问我一年能教多少个汉字。我的回答是,如果家长的目光是盯着一年看的,那么快速识字法最能告诉你一年记多少个字,但是却不能保证孩子能否运用这些字,也不能保证两三年后还是否记得这些字。这样的效果就好比上面提到的那棵一开始就拼命结果子的树,根没有扎好,终不能长久。

        现在的中文教学,基本是不重视“听说”训练的,而是直接教孩子认字,希望尽快进入阅读和写作。其结果则是欲速而不达。绝大部分海外中文学生的最终阅读、写作能力只达到初级水平,听、说也没练好。以至于很多中文班宣传教学成果时,只能说三个月记了多少字,一年记了多少字。殊不知,没法学以致用的记字,记忆能保持多久呢?我们也看到,有的孩子强记了不少汉字后,文化学习和听说训练跟不上,最终的结果是不但没法达到自由阅读,更有甚者是厌恶中文,再也不愿拿起中文书。

        站在理性的角度,相信大部分家长是希望孩子最终能达到自由阅读。然而要达到自由阅读这个目标,可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要有个五年的规划。也就是我之前说的,至少要着眼五年,更长远的是看十年后,期望孩子能达到和维持什么样的中文水平?

        在此,我们特别强调,家长不要一开始就急于看到表现,千万不能逐末舍本。学习中文和中国文化,不能像吃快餐那样,不可能期望一年或几个月就过中文关,认字关,这个不实际,也不符合语言文化学习的规律。

       

二、每个阶段的目标

        如果我们是着眼一个长期的目标,那么进一步就是细分到每一个阶段了。在这,我想着重提醒的是,每个阶段发展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并不是一刀切的,而是一个动态规划。

        继续拿植物来做比喻,它在扎根的同时,也在长茎和叶。到了开花结果的时候,植物的根还是继续往深度和广度生长,它的茎和叶子也还是继续繁茂的。

        学习中文也一样,最开始是打文化基础,同时也在训练听说。到了一定程度,开始引入识字,但是文化学习和听说训练是仍然需要保持的。待到孩子的听说能力培养起来,中文的理解能力培养起来,识字量一上去,阅读就是水到渠成。在这个基础上,写作也可以逐步培养起来。有了这个大局观,后面的规划就好理解了。

        总结一下,在孩子小的时候,把语言文化的根基打深打广,孩子才有足够的储备,到了后面认字,阅读和写作,事半功倍,而且是四两拨千斤,让中文学习的路越走越宽广。

Recommended Reading
文以载道:“悟”

        自明吾心即是“悟”

        历代已经有很多大德的精辟论述,我们简要摘录以图共学:

        沩山灵佑禅师曰:“今人一念顿了自心,名之为悟。”

        马祖道一禅师云:“不了时是迷,了时是悟。”

        圭峰宗密把悟和禅结合起来:“一切众生本觉真性,亦名佛性,亦名心地,悟之名慧,修之名定,定慧通称禅那。”

        明朝禅宗大德憨山大师:“若一念妄想顿歇,彻见自心,本来圆满,光明广大,清净本然,了无一物,名之曰悟。”

        万鹿园结合儒家格物修持谈悟:“圣贤功夫,莫先格物,格物者,格吾心之物也,扫荡一切,独观吾心,格之又格,愈研愈精。到得顿悟本来则彻底明净,不为一切情景所转,如镜照形,镜无留形。”

        岭南明儒卢冠岩先生对悟作了精辟的论述:“悟非意见想象,此心生机也。生机发动,则有自然之觉,唯澄心凝虑,生机潜通,是自然有的。……然后无思无不通。”

        神秀和慧能的两首诗分别描述了悟前渐修和悟后的状态:

        渐修:“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悟后:“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本清静,何处惹尘埃。”

        最后,想说一下悟是一种真实状态的体证,而非语言的论述。禅宗之前的大德僧肇在《肇论疏》中云:“见解名悟,闻解名信。信解非真,悟发信谢,理数自然,如果熟自零。”

同乐中文 Jul 11, 2025
TongLe Chinese School
Fostering character, inspiring joy, and empowering every learner to soar.
Contact Us
Follow Us
YouTube小红书

课程顾问微信号

TongLe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