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vite friends to apply for classes and get a cashback. Come and participate!   Get the invitation code

Original Articles

Guided by the principle of cultural transmission through literacy, we decode Chinese characters through engaging narratives to disseminate ancient China's cultural heritage and philosophical wisdom.

文以载道:“惑”
“惑”既是形声字,也是会意字。“或”的意思一般是指选择,例如“或是或非”、“或这或那”。“心”上有个“或”,一般表示以下几种情况:

        · 对于是非,自己心里没有清楚的判断,对于一些事情“是非难辨”,因此“疑惑”

        · 对于选项太多的时候,心里拿捏不定,面对“五花八门”的选项,因此“迷惑”。这也是现代人经常感慨的。曾经有一位朋友失去工作的时候,告诉我“That is fine,I need to find a job. ”经过一轮的找工作,他同时拿到了两个工作机会,他又告诉我“Here is the problem, I have to make a decision.” 面对华山一条路,人们往往能集中精力,走下去。但是面对岔路,人们容易迷惘,心里就有“惑”了。

        孔子说“四十而不惑”,意思是他到了四十岁,正是他居齐三年后,失望地返回鲁国重拾教鞭之时。那时候,他觉得自己已经不再“迷惑”,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有意义的事情。我们是否也可以达到这种境界,在四十之时,不再“迷惑”于走怎么样的职业道路;不“迷惑”于用怎样的方式生存;不再“迷惑”于各种人际关系如何处理。这需要有对之前人生阅历的梳理和思考,才能做到一心一意走自己的路。

“惑”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诱惑”。即明知不对的事情,忍不住去看,去听,去做。就像有的朋友说每天忍不住看微信,一下子过去好多时间。明知看网上八卦新闻是浪费青春,但还是忍不住看。要做到“不惑”,首先要立“戒”(譬如每天什么时候可以看微信,定时定量),这样就能做到心中有“定”,定能生慧。做一个有智慧的人,就不会被这些外界的东西诱惑了。
同乐中文 Jul 11, 2025
文以载道:“怒” 与 “恕”

        奴心为“怒”。奴隶主可以对奴隶随意发脾气。同样的,放纵情绪去奴役自己本心就是怒。西游记中有一回叫“盘丝洞七情迷本”。七个蜘蛛精代表七情,如果被情丝缠困,本心就不得自由。七情中怒对人的健康的伤害最大。《素问》说”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气可养人,气可伤人,气可死人。更重要的是郁怒时,肝火上升,可使精神混乱,失去理智。有言道”嗔是欲中火,能烧功德林。“ 细究怒的根源,无外乎以下几种:

        (一)私欲未遂,总是想着自己要如何如何,一旦不顺意,就大发雷霆,从而失却本身中和之性。这时就要用“恕”,如心就是如他人之心。设身处地地从他人的角度想想。《道德经》言”以百姓心为心“是也。

        (二)能量不足,有人说”发怒是无能的表现“。有时候,当工作过于忙碌,回到家里,孩子拉着要一起玩时,也会变得烦躁而发怒。这时我们要意识到是自己气不足,应该赶紧休息。

        (三)迁怒,如受了老板气,不敢对老板发怒,回家对老婆孩子发脾气,这就是迁怒。“怨天尤人”是迁怒的另一种变异。特点都是想往外找原因。“没有任何借口”是西点军校奉行的最重要的行为准则,是西点军校传授给每一位新生的第一个理念。在中国古圣先贤的教诲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相比“没有任何借口”的无情,“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显得更有智慧和深度。人在宇宙中是很渺小的,绝大部分事情我们都没有能力去控制和改变,而我们却可以通过改善自己,从而与周围的环境更和谐。遇事用智慧去解决,将眼光放远一些。“不迁怒, 不贰过”是孔子盛赞的美德。

        (四)受到凌辱。这时正是帮助和检验一个人修养的机会。 古人说“不拨一于情,能如是则能得之于内者也。”此时刻,关键是自重,要把自己的精神用来守护自身的气,不要轻易发放出来。外界任何刺激都能不动心,则情绪自然平稳。“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时时处处培养、保持坦荡之情,去掉戚戚之心,自然心胸开阔,内心愉悦。

同乐中文 Jul 11, 2025
文以载道:“夸”

        上大下亏为之“夸”。有的人理解为“一个人因为“夸”了,就会吃大亏。”其实,“夸”字内含着我们中国人的风水哲学呢。

        说起中国的风水,其本质就是事物之间的时空位置和次序,决定了事物的特性和发展变化。有了现代的科技知识,风水就容易理解了。让我们来看看下面的例子:

        · 从微观来说,不同的质子、中子,电子排列决定了不同的原子性质;不同的原子排列,决定了不同的分子性质。同样的,不同的DNA排列结构,决定了不同的生物种类和特性。

        · 从宏观来说,星体的演变和运行也是由它所处的时空位置决定。

“浮夸”,“夸夸其谈”,“自夸”时的状态往往是傲言,傲行,傲貌的神气上浮,正如上大下亏的“夸”字风水结构,就是《周易》的“否卦”(看下图),浮阳上越,根基亏空。这是阴阳离绝的卦象,非常危险。 八卦中的否卦图

        与“否卦”相反的就是“泰卦”,正是《道德经》所言“虚其心,实其腹”的状态,心要谦虚灵明,腹部丹田气要充足。这样就能避免傲言,傲行,傲貌,而修养出傲骨,就是内在有能量,遇到困难,压不倒,折不断,坚韧不拔。有此状态自然通泰吉祥。

八卦中的泰卦图

        我们看宏观和微观的风水,都容易明白时空位置决定事物的特性和发展变化,但是往往忽视了自身周围的风水,身边每一个事物,人和信息都对我们产生影响,譬如:

        · 整洁的房间,给自己带来愉快心情,还提高工作效率。

        · 良师益友,能使人生顺利

        · 让自身的神气各守其位,自然延年益寿

        · 多与正能量的信息混化,心就清虚灵明。

同乐中文 Jul 11, 2025
文以载道:“活”
“活”字从三点水,说明我们的祖先很早就认识到水对生命是至关重要的。老子就是水的粉丝,《道德经》言“上善若水”。现在人们寻找外星生命,首要就是看有没有液态的水存在。

        其实“活”字还隐藏着一个秘密的养生诀窍。活字拆开来就是“舌水”,舌上的水就是唾液,或称津液。它对我们的健康至关重要。

首先口中是否能经常产生唾液是一个人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医认为唾液是肾水气化而成。就如水气化到天上,然后又凝结成雨降下来滋润万物。津液常生,起码告诉我们两个信息。第一,肾阳充足,能够蒸腾水液;第二,河车大道通畅,水液可以顺利完成上下循环。 其次,咽津液对保健大有裨益。很多人吃燕窝,其实燕窝是金丝燕或多种同属燕类唾液凝结而成,其功用有“养阴润燥、益气补中、治虚损”等。殊不知,人自身的唾液远胜燕窝。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曹操为了长生,把当时的百岁老人皇甫隆请到王府,只见这位百岁老人红光满面,神采奕奕,步履矫健,动作敏捷,耳聪目明,声若洪钟。曹操顿生敬慕之心,立即起身迎接,恭恭敬敬地向老人请教养生长寿之术。皇甫隆见曹操如此诚心诚意,将他的养生秘诀告诉了他:“要想寿命管,朝朝服玉泉。”这“玉泉”就是口中的唾液。皇甫隆进一步解释说:这是我的师傅蒯京秘传给我的,蒯师傅那年一百七十八岁。另外,吕洞宾百字碑养生口诀言“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这里的长生酒就是指津液。

        既然津液是长生酒,是玉泉琼浆,所以“活”又可以进一步细化为“千口水”,就是告诉我们要多咽津液。唾液作为可被身体自动分泌,又能被人主动调节的体液,我们可参考以下方法进行养生。

第一,珍惜宝贵唾液。不可轻易吐掉。 第二,吃饭要细嚼慢咽。这是最道法自然的方法。据记载,一位150岁的印度人谈到“我就是每一口饭,或菜,细嚼慢咽,嚼上三十二次;还有我喝水,让它们在口里呆一阵,等一会儿再吞下去,就这些方法,帮助我活到了150岁。” 第三,唾液养生法。孙思邈活了一百多岁,他在《养生铭》中写道:“晨兴漱玉津”,即每天早上醒来,以舌头搅上下腭,待唾液满口就吞下。这也是值得我们作为一个简易的方法来锻炼。 第四,含枣核生津。早在400多年前,李时珍就倡导“常含枣核令口行津液,咽之佳”的养生方法。实践证明吃完枣后将枣核含在嘴里,有促进唾液分泌的作用。 第五,静坐生津。最佳的津液就是在静坐中,非常安静的状态下口中自然产生的甘露。这种津液比较清,没有泡沫,还略带甘味。
同乐中文 Jul 11, 2025
文以载道:“悟”

        自明吾心即是“悟”

        历代已经有很多大德的精辟论述,我们简要摘录以图共学:

        沩山灵佑禅师曰:“今人一念顿了自心,名之为悟。”

        马祖道一禅师云:“不了时是迷,了时是悟。”

        圭峰宗密把悟和禅结合起来:“一切众生本觉真性,亦名佛性,亦名心地,悟之名慧,修之名定,定慧通称禅那。”

        明朝禅宗大德憨山大师:“若一念妄想顿歇,彻见自心,本来圆满,光明广大,清净本然,了无一物,名之曰悟。”

        万鹿园结合儒家格物修持谈悟:“圣贤功夫,莫先格物,格物者,格吾心之物也,扫荡一切,独观吾心,格之又格,愈研愈精。到得顿悟本来则彻底明净,不为一切情景所转,如镜照形,镜无留形。”

        岭南明儒卢冠岩先生对悟作了精辟的论述:“悟非意见想象,此心生机也。生机发动,则有自然之觉,唯澄心凝虑,生机潜通,是自然有的。……然后无思无不通。”

        神秀和慧能的两首诗分别描述了悟前渐修和悟后的状态:

        渐修:“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悟后:“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本清静,何处惹尘埃。”

        最后,想说一下悟是一种真实状态的体证,而非语言的论述。禅宗之前的大德僧肇在《肇论疏》中云:“见解名悟,闻解名信。信解非真,悟发信谢,理数自然,如果熟自零。”

同乐中文 Jul 11, 2025
TongLe Chinese School
Fostering character, inspiring joy, and empowering every learner to soar.
Contact Us
Follow Us
YouTube小红书

课程顾问微信号

TongLe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