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请好友报课获得订单返现奖励,快来参与吧!   获取邀请码

返回

读经典,到底学什么?

同乐中文
Jul 11, 2025
同乐整体教育理论

        说起读经典,学古人,容易走入的误区是:只是背诵经文,或生硬地套用经典的语言。其实,我们要学的,是践行经典里的道理,更重要的是学习古圣先贤的精神。让我们看看古人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

        一、谦虚随和

        从《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和学生的讨论是非常随和的,而且他从来没有把自己摆在一个神的位置,而是在多种场合中体现他的谦卑。我们都熟知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就是出自孔子之口。又例如,《论语·公冶长》里有这一段。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孔子作为颜回的老师,自叹不如颜回,这是一种多么谦卑,踏实的态度啊!

        二、敏而好学

        牛顿曾经说过: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古人写的经典,也同样是传承了前辈的成果。《论语》开篇就是《学而》,专门论述学习的问题。孔子以博学著称,他的博学是以好学为基础的。他常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相传,孔子对《周易》有深入的研究和很高的造诣,著有《易传》。同样,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中多次提到了《诗经》,如“不学诗,无以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以上种种充分证明了孔子很注重对前人知识的学习。

        老子的《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老子年幼时曾师从于殷商礼乐的商容老先生。商容老先生博古通今、精通天文地理,深受老子一家敬重。后来,老子在周朝国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任守藏室吏(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可以肯定,老子的成就与他有机会大量学习前人著作有着密切联系。

        三、不断创新

        孔子不但谦虚好学,而且是非常具有创新性的。大家耳熟能详的孔子名言“温故而知新”,就是强调了不但要“温故”,而且要“知新”。再想想,在孔子之前,很多人教徒弟是口传面授,能教的弟子是屈指可数。然而孔子却有弟子三千!那个时候,没有录音,没有视频,没有网络,更没有微信,孔子以一己之力而教三千弟子,不能不说是一个教育的奇迹!还有,孔子的教学从来不是机械地说教,更多的是启发学生思考,像一名导师。《论语》里有不少孔子与学生的对话,就是从启发式设问开始的。从这些就能看出,孔子的教学方法和传播方式就是一个极大的创新。

        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心度第五十四》里提到“法与时转则治,法与世宜则有功。”“故圣人之治民也,法与时移而禁与能变。”这当中的“法与时转”就充分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思想。

        因此,我们通过读经典来学习古人思想时,千万不能僵化死板地照搬书本,必须要有符合时代环境的不断创新。

        四、注重实用

        在春秋时期,群雄争霸,各个国家都在争夺有思想的人才,但那时候还没有科举考试制度,要得到诸侯的赏识,就要有独到的见解,而且能说会道,所以出现了很多纵横家。孔子的学说,作为百家争鸣中的一枝,其很多弟子都受到诸侯的器重,三千弟子中就有七十二贤人,名人比例高达2.4%。足以可见孔子学说在当时的实用性。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孔子提倡的学习是活泼生动的,提出的理论是结合实践的。脱离实践的理论也只能是空中楼阁,缺乏生命力。同时,我们学习经典,要注重实效,结合实际地灵活运用。接下来,我们进一步分析活学活用。

推荐阅读
文以载道:“悟”

        自明吾心即是“悟”

        历代已经有很多大德的精辟论述,我们简要摘录以图共学:

        沩山灵佑禅师曰:“今人一念顿了自心,名之为悟。”

        马祖道一禅师云:“不了时是迷,了时是悟。”

        圭峰宗密把悟和禅结合起来:“一切众生本觉真性,亦名佛性,亦名心地,悟之名慧,修之名定,定慧通称禅那。”

        明朝禅宗大德憨山大师:“若一念妄想顿歇,彻见自心,本来圆满,光明广大,清净本然,了无一物,名之曰悟。”

        万鹿园结合儒家格物修持谈悟:“圣贤功夫,莫先格物,格物者,格吾心之物也,扫荡一切,独观吾心,格之又格,愈研愈精。到得顿悟本来则彻底明净,不为一切情景所转,如镜照形,镜无留形。”

        岭南明儒卢冠岩先生对悟作了精辟的论述:“悟非意见想象,此心生机也。生机发动,则有自然之觉,唯澄心凝虑,生机潜通,是自然有的。……然后无思无不通。”

        神秀和慧能的两首诗分别描述了悟前渐修和悟后的状态:

        渐修:“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悟后:“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本清静,何处惹尘埃。”

        最后,想说一下悟是一种真实状态的体证,而非语言的论述。禅宗之前的大德僧肇在《肇论疏》中云:“见解名悟,闻解名信。信解非真,悟发信谢,理数自然,如果熟自零。”

同乐中文 Jul 11, 2025
同乐中文学校
同于自性,颐养天真。 有教无类,乐学致远。
联系我们
关注我们
YouTube小红书

课程顾问微信号

TongLe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