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请好友报课获得订单返现奖励,快来参与吧!   获取邀请码

返回

经典有高度的思想价值

同乐中文
Jul 11, 2025
同乐整体教育理论

        说起阅读,大家是否有这种感受,读一篇文章,感觉就是在与作者进行思想交流?可以说,每一篇文章都体现了作者思考问题的角度,以及思想的深度与广度,因此我们从中得到的收获是不同的。让我们来看看下图,对比一下就了然于胸。

        经典是具有高度思想价值的,需要用一辈子领悟和实践的书

        左边的句子都是来自儿歌,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大家想一想,孩子们读这些儿歌的收获是什么呢?第一首儿歌,可能就是练习一下口语和数数。第二首儿歌,可能就是知道几种动物的尾巴,谁长谁短。孩子在小的时候,背背这样的儿歌,也是好玩的。但是如果只念儿歌,所能供给的营养就非常有限。记得当年我家孩子也背过这些儿歌,他们是在学校学的,有时也背着玩。但是大家有没有发现,背了几天,孩子就不再背这个了?现在我再问孩子,背个儿歌好吗?他们会摇摇头说:“那是小小孩背的东西,我们还背吗?”如果到了我这个年龄,还整天背这个的话,除非我是幼儿园老师,不然大家会觉得我脑子有问题。可以说,很多书是读完就放下的。

        让我们来看看右边的句子,是来自经典的。大家可以看到,这些句子我们现在还经常引用,也经常用来跟孩子分享。我们为什么跟孩子分享这些道理呢?因为我们相信,如果孩子记住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且时时这样要求自己,他的行为就会自然端正,受人欢迎。到了长大,为人父母了,也可以用这句话来谆谆教导他的孩子。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经典句子对于孩子成长供给的营养是持续的,甚至是一辈子的。可以说,这些书是弥读弥新的,需要我们用一辈子去领悟和实践的。

        再进一步地比较,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只是背诵儿歌,只是阅读简单的白话文故事,那么将来他在跟华语人群交流时,遣词造句也就只有这样直白简单的语言。相反,一个熟读经典的孩子,在跟华语人群交流时,各种经典句子运用得心应手,所体现出来的中文文化素养是比之前的要高一个层次。你更希望你的孩子将来会是以上的哪一位呢?

        从另一个角度来扩展说一下。经典不但体现了一个民族最精华最有价值的智慧,同时经典的语言艺术水平也是非常高的。因为经典的句子,往往是非常简练而寓意深刻的。一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简简单单的八个字,所传递的道理,如果用白话文来阐述,估计得洋洋洒洒好几行呢。这也是为什么后人喜欢引用经典的原因之一。

        有了这个比较,相信大家心里就会明白,背诵哪些文章得到的收获更大,其营养价值更高。小孩子学习中文,最宝贵的资源是时间,特别是海外孩子学习中文的时间非常有限。既然小孩的时间很宝贵,我们就要思考如何让孩子的学习更高效,更有价值。当然首选的是经典!打个比喻,就是应当以经典为主食;儿歌、童谣等当调味料。

        大家想想,如果一个孩子从小把经典背诵下来,当他们对于很多句子是张口就来时,以及等到他们的思想成熟并达到一定水平时,也就是肚子里有才华的时候,他们就会下笔如有神。因为写作能力取决于两个因素,第一是思想水平,第二是语言的表达能力。如果孩子把经典背诵下来的话,很多语言的表达就自然学会了;而且当经典的话语进入了他的脑子里后,他也会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

        总结一下,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在于其思想价值和语言艺术价值非常之高。可以说,如果孩子从小把中国的经典熟读,也就为他将来学习中文和中国文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推荐阅读
文以载道:“悟”

        自明吾心即是“悟”

        历代已经有很多大德的精辟论述,我们简要摘录以图共学:

        沩山灵佑禅师曰:“今人一念顿了自心,名之为悟。”

        马祖道一禅师云:“不了时是迷,了时是悟。”

        圭峰宗密把悟和禅结合起来:“一切众生本觉真性,亦名佛性,亦名心地,悟之名慧,修之名定,定慧通称禅那。”

        明朝禅宗大德憨山大师:“若一念妄想顿歇,彻见自心,本来圆满,光明广大,清净本然,了无一物,名之曰悟。”

        万鹿园结合儒家格物修持谈悟:“圣贤功夫,莫先格物,格物者,格吾心之物也,扫荡一切,独观吾心,格之又格,愈研愈精。到得顿悟本来则彻底明净,不为一切情景所转,如镜照形,镜无留形。”

        岭南明儒卢冠岩先生对悟作了精辟的论述:“悟非意见想象,此心生机也。生机发动,则有自然之觉,唯澄心凝虑,生机潜通,是自然有的。……然后无思无不通。”

        神秀和慧能的两首诗分别描述了悟前渐修和悟后的状态:

        渐修:“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悟后:“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本清静,何处惹尘埃。”

        最后,想说一下悟是一种真实状态的体证,而非语言的论述。禅宗之前的大德僧肇在《肇论疏》中云:“见解名悟,闻解名信。信解非真,悟发信谢,理数自然,如果熟自零。”

同乐中文 Jul 11, 2025
同乐中文学校
同于自性,颐养天真。 有教无类,乐学致远。
联系我们
关注我们
YouTube小红书

课程顾问微信号

TongLe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