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请好友报课获得订单返现奖励,快来参与吧!   获取邀请码

返回

文以载道:“怒” 与 “恕”

同乐中文
Jul 11, 2025
原创文章

        奴心为“怒”。奴隶主可以对奴隶随意发脾气。同样的,放纵情绪去奴役自己本心就是怒。西游记中有一回叫“盘丝洞七情迷本”。七个蜘蛛精代表七情,如果被情丝缠困,本心就不得自由。七情中怒对人的健康的伤害最大。《素问》说”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气可养人,气可伤人,气可死人。更重要的是郁怒时,肝火上升,可使精神混乱,失去理智。有言道”嗔是欲中火,能烧功德林。“ 细究怒的根源,无外乎以下几种:

        (一)私欲未遂,总是想着自己要如何如何,一旦不顺意,就大发雷霆,从而失却本身中和之性。这时就要用“恕”,如心就是如他人之心。设身处地地从他人的角度想想。《道德经》言”以百姓心为心“是也。

        (二)能量不足,有人说”发怒是无能的表现“。有时候,当工作过于忙碌,回到家里,孩子拉着要一起玩时,也会变得烦躁而发怒。这时我们要意识到是自己气不足,应该赶紧休息。

        (三)迁怒,如受了老板气,不敢对老板发怒,回家对老婆孩子发脾气,这就是迁怒。“怨天尤人”是迁怒的另一种变异。特点都是想往外找原因。“没有任何借口”是西点军校奉行的最重要的行为准则,是西点军校传授给每一位新生的第一个理念。在中国古圣先贤的教诲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相比“没有任何借口”的无情,“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显得更有智慧和深度。人在宇宙中是很渺小的,绝大部分事情我们都没有能力去控制和改变,而我们却可以通过改善自己,从而与周围的环境更和谐。遇事用智慧去解决,将眼光放远一些。“不迁怒, 不贰过”是孔子盛赞的美德。

        (四)受到凌辱。这时正是帮助和检验一个人修养的机会。 古人说“不拨一于情,能如是则能得之于内者也。”此时刻,关键是自重,要把自己的精神用来守护自身的气,不要轻易发放出来。外界任何刺激都能不动心,则情绪自然平稳。“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时时处处培养、保持坦荡之情,去掉戚戚之心,自然心胸开阔,内心愉悦。

推荐阅读
文以载道:“悟”

        自明吾心即是“悟”

        历代已经有很多大德的精辟论述,我们简要摘录以图共学:

        沩山灵佑禅师曰:“今人一念顿了自心,名之为悟。”

        马祖道一禅师云:“不了时是迷,了时是悟。”

        圭峰宗密把悟和禅结合起来:“一切众生本觉真性,亦名佛性,亦名心地,悟之名慧,修之名定,定慧通称禅那。”

        明朝禅宗大德憨山大师:“若一念妄想顿歇,彻见自心,本来圆满,光明广大,清净本然,了无一物,名之曰悟。”

        万鹿园结合儒家格物修持谈悟:“圣贤功夫,莫先格物,格物者,格吾心之物也,扫荡一切,独观吾心,格之又格,愈研愈精。到得顿悟本来则彻底明净,不为一切情景所转,如镜照形,镜无留形。”

        岭南明儒卢冠岩先生对悟作了精辟的论述:“悟非意见想象,此心生机也。生机发动,则有自然之觉,唯澄心凝虑,生机潜通,是自然有的。……然后无思无不通。”

        神秀和慧能的两首诗分别描述了悟前渐修和悟后的状态:

        渐修:“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悟后:“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本清静,何处惹尘埃。”

        最后,想说一下悟是一种真实状态的体证,而非语言的论述。禅宗之前的大德僧肇在《肇论疏》中云:“见解名悟,闻解名信。信解非真,悟发信谢,理数自然,如果熟自零。”

同乐中文 Jul 11, 2025
同乐中文学校
同于自性,颐养天真。 有教无类,乐学致远。
联系我们
关注我们
YouTube小红书

课程顾问微信号

TongLe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