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請好友報課獲得訂單返現獎勵,快來參與吧!   獲取邀請碼

返回

评书带给孩子超乎想象的惊喜

同乐中文
Jul 11, 2025
同乐语言学习法

        大家都知道了听评书的重要性,可以说是用最便捷的方式,收获最全面的知识。根据我们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坚持听评书的孩子,学习中文都会更轻松,而且对中文有内在兴趣。听评书究竟能给孩子带来什么呢?接下来,我们详细论述:

       

丰富的语言

        首先,评书里有各种各样的人物描写,有老的,少的,男的,女的。女的也分肥的,瘦的,丑的,美的。美的女人,也分开不同的类型,有不同的描写。四大美人,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各有各的典故,各有各不同的描写语言。评书里有大大小小各种不同的场景,既有千军万马的战场,又有恬静的平湖秋月;既有高山流水,又有大海、平原和荒漠;既有宫殿高堂,又有民居草庐。每个场景描写的语言都各不相同。评书里还有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有各著名作家的优美措辞和丰富思想,有大量的成语,谚语,歇后语,诗词,名句等等。想想我们平时跟孩子的中文交流,一般会是什么呢?无非是吃喝拉睡,加上玩(去公园玩,好不好玩等)和学习(作业做了没有?弹琴了没有?等等)。我们的日常中文交流,跟评书的语言相比,是平淡单调得多了!所以说,海外孩子的中文语言训练是非常缺乏的。而听评书,正好可以帮助孩子补上语言听力训练。

       

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评书里的故事发生在各个不同的节日,例如春节,中秋,端午等,自然也会提到相应的节日风俗。评书的故事发生在中国幅员辽阔的大地,从岭南到塞北,水乡到大漠,内陆到边疆,各地的风土人情在评书里都自然会介绍到。评书的故事,还发生在不同的场合,对于各种宫廷礼节,婚嫁仪式,红白事宜,等等,都会自然而然提到。而且在故事中提到的这些风俗、人情、礼节、仪式,是和生动的故事情节结合在一起的,孩子们更容易理解,更容易记住。这比我们单独找个时间,把一个一个的风土人情,礼节仪式进行介绍要生动得多了。

       

大量的历史人物和故事

        一般的评书,是讲述某一段历史场景下错综复杂的故事。如《东周列国志》《楚汉争霸》《三国演义》《兴唐传》《明朝那些事儿》等。故事里有明君,也有昏君;有忠臣良将,也有奸臣小人。孩子们会听到国家的分分合合,也听到历史朝代的变更。通过听评书,孩子们对整个中国的历史发展,基本就有一个概貌了。许多大家熟悉的历史名人和典故,在评书里都会讲到。想一想,这么多的历史人物和典故,如果我每个晚上都给孩子们读书,一个一个地讲,要讲多久啊?无论孩子们还是爸爸妈妈们都没有这么多时间来读这些历史故事。况且我们自己讲也不一定能讲得比语言艺术家生动啊!在听了多部评书后,有一天,孩子就问我,能不能告诉他中国每个朝代的顺序?于是我就把《朝代歌》找出来,给他解释了一遍,孩子就很轻松地记住了大体的朝代顺序。所以说,评书里大量的历史人物和故事,给孩子们奠定了很好的文化基础。在后来的中文阅读中,遇到的一些典故、名人,孩子们都能顺利理解作者的意思。

        学习历史的好处很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正如《旧唐书·魏徵传》所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让孩子了解历史故事,既是“以史为镜”,也是“以人为镜”。让他们从历史故事中学习做人的道理,理解社会和事物发展的规律,包括一些重要的哲学思想。譬如孩子们听到王阳明“格竹子”的故事时,都不禁笑起来。后来听到他统军征战,创下了很多神话,孩子们对他很多出奇制胜的谋略佩服得五体投地。我就顺势提到:“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就是‘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我们在日常生活也该时时反观自己,是否做到呀?”

       

正确的价值观

        这点也是我认为最重要的。因为评书里有真善美,也有假恶丑;里面提到了很多如何“修身、齐家、治国”的故事;也提到了什么是“孝”,什么是“仁、义、礼、智、信”。评书里还有大量的故事讲到中国人千百年来颂扬和传承的价值观与美德,如“勤劳”、“勇敢”、“节俭”等等。如果我们平时是苦口婆心地跟孩子说:“孩子,你要勤劳啊,你要勇敢啊,你要节俭啊。”孩子们会理解吗,能接受吗?枯燥的说教,其效果可能是孩子的烦躁;但是评书里有活生生的人物、活生生的例子,加上生动的讲述,孩子们潜移默化地就理解了这些价值观。在听故事的同时,适当地和孩子讨论一下,给予引导,孩子们的大脑里就会慢慢将经典里的理论和评书中的实例结合起来了。

推薦閱讀
文以载道:“悟”

        自明吾心即是“悟”

        历代已经有很多大德的精辟论述,我们简要摘录以图共学:

        沩山灵佑禅师曰:“今人一念顿了自心,名之为悟。”

        马祖道一禅师云:“不了时是迷,了时是悟。”

        圭峰宗密把悟和禅结合起来:“一切众生本觉真性,亦名佛性,亦名心地,悟之名慧,修之名定,定慧通称禅那。”

        明朝禅宗大德憨山大师:“若一念妄想顿歇,彻见自心,本来圆满,光明广大,清净本然,了无一物,名之曰悟。”

        万鹿园结合儒家格物修持谈悟:“圣贤功夫,莫先格物,格物者,格吾心之物也,扫荡一切,独观吾心,格之又格,愈研愈精。到得顿悟本来则彻底明净,不为一切情景所转,如镜照形,镜无留形。”

        岭南明儒卢冠岩先生对悟作了精辟的论述:“悟非意见想象,此心生机也。生机发动,则有自然之觉,唯澄心凝虑,生机潜通,是自然有的。……然后无思无不通。”

        神秀和慧能的两首诗分别描述了悟前渐修和悟后的状态:

        渐修:“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悟后:“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本清静,何处惹尘埃。”

        最后,想说一下悟是一种真实状态的体证,而非语言的论述。禅宗之前的大德僧肇在《肇论疏》中云:“见解名悟,闻解名信。信解非真,悟发信谢,理数自然,如果熟自零。”

同乐中文 Jul 11, 2025
同樂中文學校
同於自性,頤養天真。 有教無類,樂學致遠。
聯繫我們
關注我們
YouTube小红书

课程顾问微信号

TongLe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