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請好友報課獲得訂單返現獎勵,快來參與吧!   獲取邀請碼

同樂整體教育理論

放眼生命全程 立足中國文化 融貫文史哲科

什么是经典?

        经典就是一个民族最精华最有价值的著作!经典出现在什么时候?大概在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例如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等等。他们提出的思想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从古到今,人类的文化成就,经典是根基

        回到中国来,让我们看看这文化棵树。中国的经典就是中国的根文化,在后来的文化发展中,无论是唐诗宋词元曲,还是明清小说,及近现代的小说,无论是四大名著还是其他重要的文章,都会看到经典的影子。

        例如,《三字经》开篇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里是引用了《论语∙阳货》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又例如《中华字经》里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时令应候,寒来暑往。”其实这里就引用了《千字文》的第三句“寒來暑往,秋收冬藏。”大家可以看到,经典是得到广泛的认同和引用的。

        常常有家长会问,我们要读哪些经典呢?一个原则是“什么上乘,什么有智慧,就读什么。”经典就是一个民族最精华最有价值的著作!不同的人,不同的民族对经典可能有不同的选择。相同的是,这些经典都在千百年来指导着人们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

        我们给同乐的孩子读过的经典有:完整版的《道德经》、《大学》、《中庸》,节选版的《论语》、《孟庄荀列管墨名言》,《黄帝内经》、《诗经》、《易经》。不一定是最佳集合,仅供参考

        其实,知识性强的歌诀也可以。例如,可以把现代的知识编成歌谣,先记忆,后理解。假如现在有哪位能人,把人体解剖学编成歌谣,我们也可以叫孩子先背诵,等将来再理解。道理是一样的。

同乐中文 Jul 11, 2025
经典助力中文学习

        对于为什么引入经典诵读,有的家长可能会问:“我们一般家长对于孩子学习中文的目标,无非是会听、会说、会读一些中文书籍而已。对于经典,我都没读过,也没必要去读。为什么要在中文学习中引入读经呢?”

        从中文学习的目标设定来说,确实是每个家长会有不同的期望值。从很多的例子观察来看,不少家长最开始定的中文学习目标是“会说、会听,简单阅读”,但如果方法不对,最后孩子对于中文,不但是“不说、不听、不读”,而且“不喜欢或抗拒”。就好比立定跳远,满分是2米。如果我们瞄准2米的地方跳,我们往往只能跳到1.9米的地方;如果我们瞄准2.2米的地方跳,我们就有可能跳到2米的地方。所以在管理学上设定目标,往往不是伸手就够得着的,而是需要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目标,设定中文学习的目标也是一个道理。

        在中文学习中,引入经典诵读,不仅仅是为了设定一个更高大上的目标,更重要的是,经典是中文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都离不开“听说”的训练。听经典和诵读经典正是奠定这个“听说”基础的重要一步。其次,经典的语言是中文的基础,即便在现代的日常中文语言里,还大量引用着经典的句子,如果一个孩子读过经典,在学习中文过程中就更容易准确理解句子的意思,知道其出处。再次,经典带给孩子丰富的精神财富,将会让他们一生受益。经典里有很多闪光的语言和思想,而这些哲学思想会构筑起孩子的底层参照系和思维方式。底层参照系就好比我们电脑里的操作系统(OS),孩子以后形成的很多习惯,理念以及学习的知识结构都是建立在这个底层参照系上的软件,操作系统好,各个软件的运作就顺畅,高效。

同乐中文 Jul 11, 2025
经典有高度的思想价值

        说起阅读,大家是否有这种感受,读一篇文章,感觉就是在与作者进行思想交流?可以说,每一篇文章都体现了作者思考问题的角度,以及思想的深度与广度,因此我们从中得到的收获是不同的。让我们来看看下图,对比一下就了然于胸。

        经典是具有高度思想价值的,需要用一辈子领悟和实践的书

        左边的句子都是来自儿歌,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大家想一想,孩子们读这些儿歌的收获是什么呢?第一首儿歌,可能就是练习一下口语和数数。第二首儿歌,可能就是知道几种动物的尾巴,谁长谁短。孩子在小的时候,背背这样的儿歌,也是好玩的。但是如果只念儿歌,所能供给的营养就非常有限。记得当年我家孩子也背过这些儿歌,他们是在学校学的,有时也背着玩。但是大家有没有发现,背了几天,孩子就不再背这个了?现在我再问孩子,背个儿歌好吗?他们会摇摇头说:“那是小小孩背的东西,我们还背吗?”如果到了我这个年龄,还整天背这个的话,除非我是幼儿园老师,不然大家会觉得我脑子有问题。可以说,很多书是读完就放下的。

        让我们来看看右边的句子,是来自经典的。大家可以看到,这些句子我们现在还经常引用,也经常用来跟孩子分享。我们为什么跟孩子分享这些道理呢?因为我们相信,如果孩子记住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且时时这样要求自己,他的行为就会自然端正,受人欢迎。到了长大,为人父母了,也可以用这句话来谆谆教导他的孩子。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经典句子对于孩子成长供给的营养是持续的,甚至是一辈子的。可以说,这些书是弥读弥新的,需要我们用一辈子去领悟和实践的。

        再进一步地比较,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只是背诵儿歌,只是阅读简单的白话文故事,那么将来他在跟华语人群交流时,遣词造句也就只有这样直白简单的语言。相反,一个熟读经典的孩子,在跟华语人群交流时,各种经典句子运用得心应手,所体现出来的中文文化素养是比之前的要高一个层次。你更希望你的孩子将来会是以上的哪一位呢?

        从另一个角度来扩展说一下。经典不但体现了一个民族最精华最有价值的智慧,同时经典的语言艺术水平也是非常高的。因为经典的句子,往往是非常简练而寓意深刻的。一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简简单单的八个字,所传递的道理,如果用白话文来阐述,估计得洋洋洒洒好几行呢。这也是为什么后人喜欢引用经典的原因之一。

        有了这个比较,相信大家心里就会明白,背诵哪些文章得到的收获更大,其营养价值更高。小孩子学习中文,最宝贵的资源是时间,特别是海外孩子学习中文的时间非常有限。既然小孩的时间很宝贵,我们就要思考如何让孩子的学习更高效,更有价值。当然首选的是经典!打个比喻,就是应当以经典为主食;儿歌、童谣等当调味料。

        大家想想,如果一个孩子从小把经典背诵下来,当他们对于很多句子是张口就来时,以及等到他们的思想成熟并达到一定水平时,也就是肚子里有才华的时候,他们就会下笔如有神。因为写作能力取决于两个因素,第一是思想水平,第二是语言的表达能力。如果孩子把经典背诵下来的话,很多语言的表达就自然学会了;而且当经典的话语进入了他的脑子里后,他也会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

        总结一下,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在于其思想价值和语言艺术价值非常之高。可以说,如果孩子从小把中国的经典熟读,也就为他将来学习中文和中国文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乐中文 Jul 11, 2025
经典引导正确的价值观

        我们从前面看到,经典里有大量充满智慧的话语。孩子小的时候,学的东西会直接构筑他对这个世界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这个会影响他们一生的发展。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孩子就好像一张白纸,你给他的灵魂打上何种底色,直接决定着他以后的成长与发展道路。

        杨振宁发表的《父亲与我》一文中曾经特别提及过一件事:他九、十岁的时候,他父亲已经知道他学数学的能力很强。但是在他初一与初二之间的暑假,父亲请雷海宗教授介绍了一位历史系的学生教他《孟子》。雷先生介绍他的得意学生丁则良来。丁先生不但教他《孟子》,还给他讲了许多古代历史知识,是他在学校的教科书上从来没有学到的。就这样,杨振宁在中学时代,就可以背诵《孟子》全文。他回想起这个经历,在中学阶段,父母要求他背诵《孟子》。当时的他没有选择说不的权利与勇气,只好勉为其难,把整本《孟子》装进脑子里。他上大学后,学习自然科学,一路走来极为顺利,并获得诺贝尔物理奖。但是,说来奇怪的是,他幼年时所背的《孟子》,在成年之后,居然成为他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换言之,孟子的话在他心中形成一套价值系统,每当他面临人生的重大抉择,都会提供明确的答案。因此,影响他最深的,并不是他所专长的物理学,而是两千多年前孟子的思想。

        可以说,让孩子从小诵读经典,就是让孩子接触中国古圣先贤的智慧,帮助他们在大脑里构筑正确的底层参照系和思维方式。

同乐中文 Jul 11, 2025
何时开始读经?

        说完了读经的三大好处后,大家也许会问:从什么时候可以开始?答案是:从负一岁就可以开始了,也就是在妈妈肚子里就可以开始了。其实,以前中国人一出生就算一岁,或许他们也意识到新生命是从受精卵就开始了。当然他们不知道受精卵,但是他们确实知道新的生命开始了。大家也许会问,胎儿这么小,怎么学习?当然这个时候,胎儿还无法读经。这就要引入我们另外一个重要的话题:“胎教与感知式学习”。

        在中国古代,就有胎教的记录。在汉代《史记》中记录周文王之母太任时说:“太任有娠,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这是关于胎教的最早的文献记载。大家可以看到,胎教时期,不但要远离不好的信息,而且要给孩子最好的信息!因为,这个时候,胎儿和母亲的心灵是相通的。根据现代研究,胎儿在30周后,听觉系统基本发育完成,他们不但可以听,而且可以记住一些声音和学习语言。在BBC News和华盛顿大学(UW)的网站上都有一些关于胎儿学习语言的文章,大家可以去看看。

        我们发现,这种心灵相通的能力是延续到出生后的。

        在胎儿时期和婴幼儿时期,母亲听或者诵读经典,就会潜移默化地熏陶孩子

        让我们看一看中文这个“意”字。它很有意思,是心发出的音,表示意识是就像心里发出的声音一样。这个心的声音就能被胎儿或者婴儿感知到。如果能明白这一点,就能理解为什么婴儿能够迅速地掌握和理解语言。

        说到这里,我再提一个日常的小例子。我们在教婴儿学语言的时候,我们有时候会拿着一个玩具在孩子面前一边晃,一边说:“抓,抓……”但是我们从来不用花冗长的句子来解释什么是“抓”,有时甚至不需要用动作做示范,我们心里想着抓这个动作,婴儿就模模糊糊意会了。其实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留待大家去观察和思考。

        所以,在胎儿时期和婴幼儿时期,母亲听或者诵读经典,就会潜移默化地熏陶孩子。

同乐中文 Jul 11, 2025
起跑线在哪里并不重要

        说到在胎儿或婴儿时期进行经典熏陶,估计个别家长听了心里就有点着急了。

        有的朋友也许会问,我家孩子十多岁了,还能开始读经吗?说起这个,大家可以猜猜我是什么时候开始读经的。我是快到三十而立之年,为了让自己做一个好妈妈,才决定读经的。你觉得三十岁开始读经算迟吗?我个人的感觉是,什么时候开始读经都不算迟。因为读经改变了我自己,尤其是让我发现自己的弱点,一点一点地自我修正;读经给了我很多智慧,指导我的思想和言行。可以说,任何时候开始读经都是有福的。读经,除了为锻炼语言的发音和打下语言文化的基础外,更本质的是指导自己的言行、思想以至人生。

        有的朋友也许会问,如果我家孩子没有赶上头班车,早班车,我家孩子读经还有戏吗?说起这个“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话题,估计很多人有着复杂的心情。我以前也在思考这个问题,到底起跑线在哪里?现在很多人把这条线不断往前移动,从早教,到胎教,还有推到怀孕前。按这样推,真的可以推到祖宗十八代。其实,我想说的是,无论起跑线在哪,都不重要;关键是明白了道理,运用到当下,每天都有所进步。

        另外,人生的旅程比长跑要复杂得多。除了起跑线,还有好多更重要的因素。首先,要有正确的方向。大家都知道南辕北辙,如果方向错了,越努力,偏离目标就越远。其次,在前进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不走歧路,少走弯路,少摔跤。

        现在有的家长在孩子学习中文的道路上是没有思考清楚就行动的。一会儿听说某个方法好,马上开始学。一会儿觉得不行,马上转用另一套方法。结果转战南北,把孩子最宝贵的中文学习时间浪费在做各种“中文学习实验”上,于是出现了反复拉抽屉的现象。一门外语的学习是需要系统地,有次序、有计划地安排。

        最后,我想说的是:恒心,专注力,持久力都是成就人生的重要因素,而经典恰恰是给了我们管理人生最重要的智慧!

同乐中文 Jul 11, 2025
正心诚意,放声朗读

        说起怎样诵读经典,我总结了八个字:“正心诚意,放声朗读。”

        正心诚意,关键是带读的人要做到正心诚意,并把整个气氛带动起来。在家里读经,关键是家长。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感知式”学习,家长是否认同读经,是否诚心诚意,孩子都能感觉到的。可以说,我们到现在还没有看到一个家庭,家长顾着上网打游戏看八卦新闻,孩子能自动把经典读好的。相反,我们看到的很多例子是,家长亲自读经,孩子自然而然接受读经的。

        放声朗读是指大家一起,做到“眼晴看着,心里想着,口里念着,耳朵听着,手指指着。”你看,这样,好多器官和功能都用上了,就不太容易走神,信息在脑子里的作用也更大一些。

        做到这八个字的目的,就是让家长和孩子进入状态。以前有的私塾老师读经时,情不自禁地摇头晃脑,就是进入了状态。我并不是说大家要刻意摇头晃脑地读经,但是要体会那种专心致志的状态。

        2015年,很多家长说来观摩我们的读经小组活动。很多人来之前也许在预想着我们有什么小窍门,小游戏来带动孩子读经。但是她们来后,都无一例外地发现,我们的整个读经过程非常简单,就是家长和孩子围坐一起,家长说:“孩子们,我们开始读经啦!”然后,大家就开口朗读。

        为什么我们会用这么简单的方式来进行读经呢?原因有三个。

        第一,建立一个好的气氛。这个很重要,想想以前在国内,大家都想上重点中学,图的就是学习的气氛。大家在读大学的时候,晚自习都喜欢去图书馆或者课室,一般不会在宿舍,也是图个气氛。

        第二,当孩子坐下来,一起读经的时候,往往那是他们注意力最好的时候。如果这个时候,我突然跳出来,跟孩子讲个笑话,孩子们的心就飞走了,要把心再抓回来,定下来读经,还真不容易。

        第三,有助于培养良好的读经习惯。

同乐中文 Jul 11, 2025
不以物质奖励来引导读经

        2015年夏天我和孩子之间有一个关于“冰激凌和跑步”的对话。暑假,我想开始带孩子每天跑步。我在地图上标出我们跑步的路线,孩子一看,哇,2.5英里(相当于4公里),再看看外面的太阳,孩子们都不情愿了。

        我就问他们:“如果给你们两个选择,冰激凌和跑步,你会选择什么?”孩子们不加思索地说:“冰激凌!”

        接着我又问:“如果每天给你一个冰激凌,或者每天跑一次步,你会选择什么?”孩子们还是不加思索地说:“冰激凌!”

        我又继续问:“如果你每天一个冰激凌,坚持一年,两年,三年下来,你有什么收获?”孩子们想了想说:“也许会变成一个大胖子。”我追着问:“除了变成一个大胖子,还有什么收获?”孩子们想了良久,摇摇头。

        然后,我换了另个选项问他们:“如果你每天跑一次步,坚持一年,两年,三年下来,你有什么收获?”孩子们很快就回答:“这样坚持跑步,身体会健康。”我又启发他们说:“除了身体健康,你还会有什么收获呢?”孩子们也尝试着回答:“也许会养成锻炼的习惯。”我说:“对的,经过这样坚持下来,你们就体会到什么是做事情的恒心和毅力。有了恒心和毅力,你可以把这些品质用到其他方面,让你一辈子受益。”

        经过我一番述说,孩子们同意去跑步了。但是他们马上提出了一个要求:“能不能既要冰激凌,又要跑步。也就是每天跑完步,你奖励我们一个冰激凌。”

        我于是说:“这样可能会带来两个问题。第一,你们在跑步的时候,老想着冰激凌,就不会体会跑步的快乐。妈妈是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坚持每天跑步,到中学,再到大学,即使工作了也坚持跑步,我是真心喜欢跑步,我也希望你们能体会跑步的快乐。第二,如果你跑步是为了一个冰激凌,如果有那么一天,我忘记了给你们买冰激凌,你们就没有动力去跑步了,也就无法坚持下来了。”听了这个分析,孩子们最后同意,不要冰激凌,就直接去跑步!

        第一天跑下来,孩子们挺累的,我也感觉累;第二天,感觉稍微好点;第三天,慢慢适应了,就感觉没有那么累。就这样,一天一天跑下来,慢慢地,孩子们也适应了。有时候,我下班回到家,孩子们就主动说:“妈妈,我们去跑步!”我有些累,就皱皱眉头说:“妈妈有点累,不知道是否跑得动。”没想到孩子们说:“不要紧,你可以骑车,我们跑步。”你看,他们自动提出要跑步了。

        又有一天,孩子突然跟我说:“妈妈,我觉得跑步挺好的。”我问:“为什么呢?”女儿说:“我们跑步的时候,看着蓝天白云,再看看路旁的花花草草,很开心!”儿子说:“我感觉跑步的时候,脚下生风,就像那个神行百步,草上飞!”

        可以看到,孩子们开始体会到了跑步的乐趣。

        其实读经也一样。我讲这个例子,主要是想说明不要通过物质刺激来引导孩子读经,而是家长要领着孩子进入状态,让读经成为一种自然的状态。当然,在读经后,也要让孩子们放松玩一下。

同乐中文 Jul 11, 2025
读经是否讲解?

        这个问题,也是大家很关心的。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思考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孩子在小的时候,理解力比较弱,记忆力很强。大家试想一下,孩子在三四岁的时候,你跟他讲“知足之足,常足矣”,要费多少唇舌啊?哪怕费了很多唇舌,最终孩子也不一定理解,但是他们可以在诵读过程中轻而易举地记住这些句子。

        第二,小小孩对理解记忆的意愿低。我们大人往往更习惯于理解记忆,看不懂的句子就喜欢问是什么意思,同时还要和自己已有的知识比对一下,判断一下。这样的好处是对知识认知和分辨得比较细致。但是这种信息接受方式就像加了一个过滤器,记忆的效率很低;往往还不容易接受与自己已有认知结构不同的知识。小小孩开始并没有什么主观愿望去理解一句话。他们的大脑就像海绵一样吸收着各感官(眼、耳、鼻、舌、身、意)接收到的信息,直接记忆力非常强。你给他好的信息,他就接收好信息;你给他坏的信息,他就接收坏的信息。他们这个时段接收的信息构筑着思想的底层参照系。在以后一生中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所以这个时间段是广收各种好信息的黄金时段。

        第三,经典的内容是我们用一生去理解和领悟的,也不一定能完全讲明。哪怕专门讲授经典的大学教授,恐怕也不敢说已经全部弄懂弄透了。

        所以我们在读经的过程中,是循序渐进,也就是在最开始的时候,我们不主动讲解。慢慢大一点了,我们就稍微讲一下自己有体会的句子。因为,讲解自己有体会的句子,往往能结合自身的例子讲出来。这样讲解,传递的信息量大,说服力强。另外,小孩子读经多了,往往会主动问句子的意思,这是最好的学习时机。这时候,家长要马上鼓励和肯定孩子的求知欲,并且应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进行讲解。对于自己不理解的句子,也应该尽量和小孩子一起上网去寻找答案,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机,就很可惜。还有一个好的学习时机,就是小孩子做某些事情的时候,家长结合读过的经典顺势讲解,孩子就能很好地接受。例如,小孩子说他们班上哪个小朋友做得好,或者哪个小朋友做得不好,我们就可以顺势告诉他们:“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两种机会的把握,都需要家长熟悉经典。所以我们强烈建议家长也要学习经典,对小孩既起到模范作用,又有助于抓住时机给予解释和引导。

        中国有句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想起我先生的爷爷,90多岁高龄,头脑清晰,思维敏捷,谈吐儒雅,腿脚灵便,还能经常骑自行车到处走动。他跟我说起,他小时候在私塾读书,读的就是四书。这个过程中,私塾先生是不讲解任何句子的。哪怕他去问先生,先生也是跟他们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奇怪的是,那时候虽然他不理解文章的内容,但是他能轻易地记住了文章。直到他在以后的人生历程中,他遇到某一个事件,就会感觉脑子里灵光一闪,突然就理解了其中的一些句子。

        所以说,在孩子小的时候,应该以多读和背诵为主,在将来的某个时候,孩子读多了,就会突然感知到;或者遇到某个事情,他们会突然领悟到经典句子的意思。

同乐中文 Jul 11, 2025
诵读经典,勿忘根本

        在教学读经的过程,重要的是不要忘记了读经的根本目的。显然,背诵不应是根本目的,它只是其中一种方法和手段。根本目的是让自己的身心,言行趋于更优化、圆满的状态;使人生更顺利、更完满。有的人读几句话就能达到这种状态,有的人博览群书,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之后达到这种境界。

        在这里,我想分享几个小故事,希望对大家有启发。

        释迦牟尼挑选了十六位尊者,其中一位特别笨,叫盘陀伽。他在孤独园,阿难帮他剃度出家的时候,教盘陀伽四句偈颂,主要内容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莫执自我,正念、正知、正命。”三个月后,可怜的盘陀伽仍然记不得这么一个偈子。既然连博学多闻的阿难都无法教会他,佛陀就亲自教他。佛陀要他勤快地打扫寺院,也要帮其他比丘们擦鞋子。同时要一边扫,一边擦,一边念诵两个词:“拂尘、扫垢。”正是这么简单的两个词,盘陀伽每天不停地念啊念啊,突然有一天,他悟出其中道理,并落实到自己的身上,最终也修成正果。

        说起读《论语》,有的家长说,那么多句子,孩子记不住,咋办?我一般会答:“只计耕耘,收获自然成。”当然,能够熟读成诵是好事,这也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我们身边很多例子也证明,孩子在熟读经典到一定的程度,背诵是水到渠成的。背诵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手段,而且我发现当孩子能够把经典背诵下来后,经典中的句子就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到孩子的血液里和生命中。读经的根本就是要把其中的道理融入到思想中,落实在行动上,一生奉行。正如《论语》里面提到了这么一个有趣的对话。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意思是说:“有什么话,可以终身奉行的吗?”孔夫子就说了:“那就应该是‘宽恕’了吧!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家想想,如果你的孩子记住了这个“恕”,一辈子都这样来要求自己,这就是大收获了!

        《论语∙学而第一》里还提到: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大家可以看到,关键不是学了多少,而是做到了多少。《论语》是倡导实践的。

        又例如,《圣经》有很多有智慧的话语。记得我当年读到一句“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来自《马太福音》)的时候,有一种当头棒喝的感觉,因为我惭愧地发现,自己不是一个温柔的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努力地向温柔的方向靠拢。如果您的孩子读到这一句话,深有感触,并且在生活中时时提醒自己去做一个温柔的人,那么你还用为他(她)的人际关系担心吗?

        在《圣经》马太福音里,有一个关于撒种的比喻。耶稣用比喻教导他们许多事,在教导中对他们说:“你们要听!有一个撒种的人出去撒种,撒的时候,有种子落在路旁,飞鸟来吃掉了。又有种子落在岩石地上,岩石地当然没有多少土壤,因为土壤不深,种子立刻发芽,可是太阳一出来,就把它晒干,既没有根,就枯萎了。又有种子落在荆棘里,荆棘长起来把它挤住,它就结不出果实来。又有种子落在好土上,生长茂盛,结出果实来,有三十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一百倍的。”大家想想,既然那么多的种子不能发芽,为什么还要撒种?相信大家心里都明白,如果不撒种,就不会有发芽,更不会有生长茂盛。如果撒种了,撒了好多种子,只要其中一颗能发芽,那么收获将是十倍,百倍的。我们让孩子读经,就好比撒种,经典中有一个道理在他们的生命中起了作用,那么所获可能将是十倍,百倍的。

        最后再讲一个简单的比喻。大家都知道跑步好,小朋友都一起来跑步。在跑的过程中,有的人耐力比较好,最后成为世界马拉松冠军。有的人爆发力好,最后成为世界短跑冠军。但是很多人,既不会去跑马拉松,又不会去跑短跑,但是让跑步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每天开开心心地跑步,过着健康的人生,那就是收获。

        读经也一样,每个孩子读经的道路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做的是,不停撒种,让经典成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让经典陪伴孩子的一生,让经典成为他们思想和言行的指南。

        读经的孩子,是有福气的!经典可以给孩子的灵魂抹上智慧的底色,辅助孩子成为各个领域的人才!

同乐中文 Jul 11, 2025
学习经典,避免走入极端

        提起学习中国经典,听到的意见往往是褒贬不一。常见的有两个极端倾向。

        一个极端是:看到经典中某一句在当代不适用了,从而否定读经。另一个极端是:经典里句句是至理名言,不能有一丝的质疑。

        首先我们需要肯定的是,经典里绝大部分内容到现在对人们的思想和言行仍然有十分好的指导意义。随手翻开经典,闪光的思想随处可见。特别是读到一些经典名句,时而豁然贯通;时而在内心产生巨大的共鸣。正因为如此,经典名句被一代代文人墨客引用,广泛地出现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中,以至于成为人们日常生活语言一部分。从另一个角度说,历代精英对经典句子的引用,也说明了这些句子如金子一般,历经大浪淘沙,依然烁烁发光,永不褪色。

        但是我们又必须客观地说:“不要期望经典中的每一句都合符现代社会。”这里有两层意思:第一,时代是发展的。我们都知道刻舟求剑的寓意,然而在生活中,却往往不知不觉地充当那个刻舟求剑的楚国人。第二,不要太苛求古人。试想一下,两千年前人们的生活环境,社会结构,对自然的认识,劳动方式等都跟现代有巨大差别。但是那个时候,他们写的文章,绝大部分内容,到现在仍能指导我们的思想和言行,真的是非常了不起的!

同乐中文 Jul 11, 2025
读经典,到底学什么?

        说起读经典,学古人,容易走入的误区是:只是背诵经文,或生硬地套用经典的语言。其实,我们要学的,是践行经典里的道理,更重要的是学习古圣先贤的精神。让我们看看古人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

        一、谦虚随和

        从《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和学生的讨论是非常随和的,而且他从来没有把自己摆在一个神的位置,而是在多种场合中体现他的谦卑。我们都熟知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就是出自孔子之口。又例如,《论语·公冶长》里有这一段。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孔子作为颜回的老师,自叹不如颜回,这是一种多么谦卑,踏实的态度啊!

        二、敏而好学

        牛顿曾经说过: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古人写的经典,也同样是传承了前辈的成果。《论语》开篇就是《学而》,专门论述学习的问题。孔子以博学著称,他的博学是以好学为基础的。他常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相传,孔子对《周易》有深入的研究和很高的造诣,著有《易传》。同样,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中多次提到了《诗经》,如“不学诗,无以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以上种种充分证明了孔子很注重对前人知识的学习。

        老子的《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老子年幼时曾师从于殷商礼乐的商容老先生。商容老先生博古通今、精通天文地理,深受老子一家敬重。后来,老子在周朝国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任守藏室吏(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可以肯定,老子的成就与他有机会大量学习前人著作有着密切联系。

        三、不断创新

        孔子不但谦虚好学,而且是非常具有创新性的。大家耳熟能详的孔子名言“温故而知新”,就是强调了不但要“温故”,而且要“知新”。再想想,在孔子之前,很多人教徒弟是口传面授,能教的弟子是屈指可数。然而孔子却有弟子三千!那个时候,没有录音,没有视频,没有网络,更没有微信,孔子以一己之力而教三千弟子,不能不说是一个教育的奇迹!还有,孔子的教学从来不是机械地说教,更多的是启发学生思考,像一名导师。《论语》里有不少孔子与学生的对话,就是从启发式设问开始的。从这些就能看出,孔子的教学方法和传播方式就是一个极大的创新。

        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心度第五十四》里提到“法与时转则治,法与世宜则有功。”“故圣人之治民也,法与时移而禁与能变。”这当中的“法与时转”就充分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思想。

        因此,我们通过读经典来学习古人思想时,千万不能僵化死板地照搬书本,必须要有符合时代环境的不断创新。

        四、注重实用

        在春秋时期,群雄争霸,各个国家都在争夺有思想的人才,但那时候还没有科举考试制度,要得到诸侯的赏识,就要有独到的见解,而且能说会道,所以出现了很多纵横家。孔子的学说,作为百家争鸣中的一枝,其很多弟子都受到诸侯的器重,三千弟子中就有七十二贤人,名人比例高达2.4%。足以可见孔子学说在当时的实用性。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孔子提倡的学习是活泼生动的,提出的理论是结合实践的。脱离实践的理论也只能是空中楼阁,缺乏生命力。同时,我们学习经典,要注重实效,结合实际地灵活运用。接下来,我们进一步分析活学活用。

同乐中文 Jul 11, 2025
经典要活学活用

        前面提到在经典中,我们可以向古圣先贤学习其智慧和精神。那么怎么做到活学活用呢?建议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一、切忌纸上谈兵

        我们都知道“纸上谈兵”这个故事。赵括熟读兵书,缺乏实战经验;却自以为是。结果导致了四十万赵军被杀的惨痛悲剧。长平一战之后,赵国再无力对抗秦国,直接促成了赵国亡国。以至后代的史学家感慨道“死读兵书,不如不读兵书。”同样的,我们学习经典,切忌生搬硬套。

        有个误区,就是认为只要读了四书五经,就能成大材。其实读经只是一个起步,只是培养人材的一块重要基石。大家可以看看,在晚清时期,朝廷中就不乏通读四书五经的文人,但是能领悟其中精髓,并结合实际情况去实践的人并不多,相反,不少人是死读经典而不开化的腐儒。当时有这么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据说李鸿章从英国海军司令何伯处得了两个千里镜,也就是单筒望远镜,他赶紧送了一个给恩师兼上司曾国藩。当时曾国藩一看,惊讶不已,他不但心里不停琢磨其中的原理,而且感悟地说:“天下之物,凡加倍磨冶,皆可变换本质,别生精彩”同时他马上命令手下人向何伯买来几十个千里镜,为炮兵打仗时提供方便。然而,当时在旁边的一些大臣,却是抱着不屑的态度,认为这是洋人的奇巧之器,我清朝泱泱大国,根本不需要这玩意。试想一下,如果当时清政府上下都是这样自大自封的书虫占据着,如果当时没有曾国藩,李鸿章这样既熟读经典,又领悟其中道理,更能实事求是地实践的忠臣来指引朝政方向的话,就不会有中国近代的洋务运动。

        经典的智慧,如果仅仅是以文字的形式存在脑子里,可以说是没有任何价值的。但是如果自恃肚子里有几句经典的墨水,而骄傲自大,拒绝接触新的事物和新思想,甚至以此嘲笑别人的虚心学习,那就太可怕了!所以我们学习经典,不能只留于纸上,不能仅满足于出口成诵。

        二、直指本质

        学习经典,不能只学字面意思,还要看文字背后的本质思想。

        在《论语·雍也》里有这一段。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 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意思是宰我问孔子:“追求仁德的人,假如别人告诉他井里掉下去一位仁人啦,他应该跟着下去吗?”言下之意是跳下去救,即使死了也是“仁”和“见义勇为”的表现,但不救就是“见死不救”和“不仁”。然而孔子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君子可以到井边去救,却不可以陷入井中;君子可能被欺骗,但不可能被迷惑。”由此可见,孔子更注重于救人的本质,也就是看最后结果,而不是行为的表面性。如果是徒然危害自己,同时对别人没有好处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这还让我们联想起尾生的故事。春秋时,鲁国曲阜有个年轻人名叫尾生,与圣人孔子是同乡。尾生为人正直,乐于助人,和朋友交往很守信用,受到四乡八邻的普遍赞誉。有一次,他的一位亲戚家里醋用完了,来向尾生借,恰好尾生家也没有醋,但他并不回绝,便说:“你稍等一下,我里屋还有,这就进去拿来。”尾生悄悄从后门出去,立即向邻居借了一坛醋,并说这是自己的,就送给了那位亲戚。孔子知道这件事后,批评尾生为人不诚实,有点弄虚作假。尾生却不以为然,他认为帮助别人是应该的,虽然说了谎,但出发点是对的。对于这件事,我们不得不佩服孔子,他提倡助人为乐,但反对做表面文章的善行。所谓“有心为善即为恶”,指的是为了强求做善事,即使时机不成熟也强求着去做,其实是为了粉饰出一个善的表面,而忽略了善的本质。真正的善是时时保持善念,遇到需要帮忙的,随手就做,不论大小,也不矫揉造作。

        三、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理念之一。他的一生把“知行合一”演绎得淋漓尽致。

        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国藩也堪称典范。其修身,治家,为官之道得到人们的广泛称赞。他在写给诸弟的一封家书中谈到:“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他认为:“读圣贤之书在于领悟其中的道理,领悟道理在于指导生活实践,只领悟其中道理,而不身体力行地去实践,不仅无益,反而有害。”

        说到这,不得不提一下尾生的另一段故事。《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桥)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这是讲他在梁地认识一位漂亮姑娘。两人一见钟情,私订终身。但姑娘的父母嫌弃尾生家境贫寒,坚决反亲事。为了追求爱情和幸福,姑娘决定背着父母私奔。那一天,两人约定在韩城外的一座木桥边会面,双双远走高飞。黄昏时分,尾生提前来到桥上。不料,六月的天说变就变,突然狂风怒吼,雷鸣电闪,滂沱大雨倾盆而下。紧接山洪暴发,滚滚江水席卷而来,淹没了桥面,没过了尾生的膝盖。“城外桥面,不见不散!”尾生想起了与姑娘的誓言,四顾茫茫水世界,不见姑娘踪影,仍寸步不离,死抱着桥柱,终被活活淹死。再说姑娘因为私奔念头泄露,被父母禁锢家中,不得脱身。她午夜后伺机逃出家门,冒雨来到城外桥边。此时洪水已退,姑娘看到紧抱桥柱而死的尾生,悲恸欲绝。姑娘哭罢,便相拥纵身投入江中,谱写一幕惊心动魄的爱情悲剧。尾生信守诺言是美好的,但却被僵化地执行,不懂得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通,其结果也是可悲的。其实尾生完全可以爬上一棵树或跑到高地等候。只要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若是青山不再,生命不复,什么诺言都无法实践。

        我们学习经典,关键是领悟其精髓,然后处于什么情况,就适当地调整,灵活应用。

        四、与时俱进

        社会是向前发展的。不仅科技在进步,而且各种礼仪和观念也在演变和发展中。如果不与时俱进,只是墨守成规,最后也只能是与时代格格不入。

        在《论语·八佾》里提到: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意思是说子贡提出去掉每月初一举行告朔之礼所供奉的腥羊。孔子说:“赐,你爱惜那只羊,我却爱惜那种礼。”孔子时代对礼是非常尊崇的,并且严格执行,所以在《论语》里多次讨论到礼。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礼也在变化。我们不可能完全按照古人的方式去执行礼。例如古人用猪羊祭祖,今人可以改为敬鲜花果品。方式变了,但是“礼”背后的实质是一样的,就是创造一种氛围,让人们心里生起恭敬心。时时保持对万物的恭敬心本身既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境界。

        总结一下,学习经典,并不是死记硬背,而是从中学习古人的智慧和好的精神。经典中的道理都是活泼生动,不僵化死板的;我们需要的是洞察这些做人道理背后的本质,融汇贯通,不停地思考,不断地进步,并加以灵活运用。

同乐中文 Jul 11, 2025
同樂中文學校
同於自性,頤養天真。 有教無類,樂學致遠。
聯繫我們
關注我們
YouTube小红书

课程顾问微信号

TongLeChinese